提高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-甘藷篇
提高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-甘藷篇
甘藷特性及產量潛能
甘藷起源於熱帶美洲,多年生雙子葉植物,為茄目旋花科。食用甘藷主要可分為甜食及糧食。熱帶地區以糧食型態為主,多為白、紅或紫肉甘藷品種,非洲地區偏好黃肉品種;美國地區偏好橘肉甘藷品種,其具有高甜分、低乾物質的特性,通常作佐料及甜點食用。臺灣學者針對甘藷加工利用,按照塊根含糖量多寡區分為三類:(一)少量的果糖、葡萄糖;多量的麥芽糖,適用於蒸煮、烘烤;(二)極少量的麥芽糖,適用於低甜度加工品或原料;(三)多量的果糖、葡萄糖,低溫下口感會更甜,適用於加工後冷藏製品。
國際馬鈴薯中心(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, CIP)保有6,500種甘藷基因,包括野生、傳統及改良品種。臺灣目前推廣的高產能優良品種,包含「台農57號」、「台農64號」、「台農66號」、「台農67號」、「台農68號」、「台農69號」、「桃園1號」等;葉菜甘藷品種「台農71號」,於2007年育成臺灣第一個紫肉甘藷品種「台農73號」。
甘藷產量潛能可達80~100公噸/公頃,但根據研究,即使是位於東爪哇島上最優秀的農民,甘藷產量僅落在30~50公噸/公頃,而全世界平均甘藷產量僅13公噸/公頃。Villargarcia(1996)研究指出,甘藷對氮肥反應產量受基因型及環境變因影響大。賴永昌及黃哲倫(2012)於《甘藷健康管理技術暨操作手冊》中提出,甘藷在貧瘠及酸鹼度低的土壤中,仍有相當的產量。種植4~5個月的生育期之後,每公頃即有20公噸的鮮藷產量,相當於6公噸的乾物產量,尚且不包括地上部的莖葉生產量。經統計,台農57號產量約43公噸/公頃;台農66號產量約41.1公噸/公頃;「台農72號」產量約32.5公噸/公頃;台農紫肉73號產量約30公噸/公頃。其中,台農57號產量可達62公噸/公頃。
甘藷剩餘材料(藤) 對提高土壤有機質的潛能
研究說明旱田對提高土壤碳存的潛能低於水田,且和作物殘體的木質素含量有關。Uwamahoro et al.(2023)報告提出,快速分解的植物殘體混入土壤,降低了土壤碳存潛能,是美國東南地區低土壤有機碳的重要原因。他們研究豇豆、筍瓜、甘藷、番茄殘體碳含量及在兩種土壤中30天的分解。這些作物殘體的平均碳含量為304~437g/kg;甘藷殘體碳含量可分解碳最高19.4g/kg;番茄最低15.9g/kg;筍瓜殘體分解速率最高k值0.106g/day,主要可由其低碳氮比印證。
其分析資料顯示豇豆、筍瓜、甘藷及番茄殘體有機碳含量分別為41.0~42.8%、28.1~32.3%、39.0~42.7%、43.1~44.0%,有機氮含量分別為2.2~2.6%、3.7~4.6%、2.2~2.4%、2.7~3.6%, 其碳氮比15.5~19.1、6.12~8.8、16.3~19.4及12.0~16.5。顯示這些植物殘體可以直接回歸農田作為綠肥。
He et al.(2017)分析甘藷藤有機成分纖維素17.7±1.5wt.、半纖維素4.0±1.4wt.、木質素17.2±1.0wt.、灰分1.5±0.3wt.及水分8.5±0.5wt。Wang et al.(2015)裂解甘藷藤(sweet potato vine, SPV)分析其有機成分,結果SPV的木質素、纖維素、半纖維素及抽出物含量分別為7.85、33.01、12.25、37.12%(w/w)。裂解溫度350°C、400°C、500°C下其生物油、糖含量分別為8.76、13.97、9.19%(w/w)。相對於以前禾本科作物資料顯示,甘藷的木質素含量相對低很多。
甘藷作為食物及飼料的成分狀況
Zereu et al.(2014)研究2種早熟及2種中熟品種甘藷其藤及藤各組織(葉片、葉柄、莖)及塊根的化學組成及消化性,結果顯示藤及藤的葉片、葉柄、及莖等不同組織間的化學組成分及消化性有顯著差異。
4種品種甘藷葉片粗蛋白20.5~28.4%,中性清潔劑洗纖維(NDF)25.3~30.7%,消化率87.5~90.7%;葉柄粗蛋白7.7~7.9%,中性清潔劑洗纖維27.8~29.4%,消化率91.4~93.4%;莖粗蛋白8.2~10.9%,中性清潔劑洗纖維37.5~40.4%,消化率74.4~78.2;藤粗蛋白15.5~18.7%,中性清潔劑洗纖維31.4~38.3%,消化率83.1~86.3%;塊根粗蛋白6.3~7.7%,中性清潔劑洗纖維6.0~7.2%,消化率94.3~94.9%。從研究數據可以發現,不論是葉片、葉柄、莖,甘藷皆呈現高消化率,可見甘藷為何能夠在傳統上,作為人類主要糧食及動物飼料的主要選項(按:NDF指不溶於中性清潔劑的植物細胞壁,為不易消化的纖維素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