雲林水林鄉的金色寶藏
地瓜又稱番薯、甘藷。曾經,地瓜是遠行者的食糧,後又飄洋過海來到臺灣,開始在這塊形似地瓜的土地上落地生根。老一輩的人總說,他們過去吃飯僅是地瓜籤摻稀疏白米,總把它和窮苦畫上等號。然而,近幾年健康意識抬頭,被當作養生良品的地瓜跟著翻身,不僅便利商店賣起烤地瓜,連地瓜片、薯條等加工品都跟著推陳出新,拓展出新一代的地瓜產銷供應鏈。
來到有地瓜故鄉之稱的雲林縣水林鄉,此處環抱超過一千公頃的地瓜田,供應全臺約五分之一的地瓜產量。水林鄉公所更積極推動全臺第一個雜糧類證明標章「水林番薯產地證明標章」。
在滿布地瓜田的水林鄉間,水林人吃地瓜長大,吃之前還先「分級」,品質比較好的給人吃,差一點的就是餵豬的飼料──可見地瓜餵飽一家人,也餵養經濟命脈,蔓出的每一枝藤都是故事。如今,水林鄉公所希望完善地瓜安全生產鏈,規劃相關標章,確保作物品質,提高農友收益,也期盼能打響水林番薯的名號,更為在地好食材掛上保證!
人與地瓜 都在這裡落地生根
在夏天種下健康種苗,為之後的剪苗與插植做準備。接近種植季節時,可發現農民已經將田壟做高,除了方便排水,也讓每個地瓜寶寶都有足夠的「保溫箱」,可以自由地吸收養分並長大;另一方面,地瓜被完全覆蓋,以免日晒變綠、變質。
種下後,農人會適時除草、追肥並培土,並確認土壤充足;同時,地瓜容易蔓延莖枝,農人有時也會「弄藤」,又稱為「翻藤」──將伏地延伸的藤蔓翻收回壟上,以免塊根內的養分隨著莖的蔓生而流失。
可是,地瓜長在土裡,農人怎麼知道哪裡已經長出圓滾滾的地瓜呢?答案是「觀察土壤的裂縫。」他們會看壟上哪處微微崩裂,來判斷地瓜生長位置,再依照經驗和氣候看準收穫時機,「不過地瓜田也是老鼠的愛,牠們吃剩才輪到我們收。」
水林土地 繼續結下蜜糖般的果
香薯-冰纖地瓜希望透過不同管道,持續推高水林地瓜的知名度,也翻轉大家對地瓜的既有印象。
「安全、健康、美味」香薯-冰纖地瓜的原則,「這是趨勢也是責任。」水林鄉公所、相關農業單位與合理化施肥,進而建立產銷履歷、推動產地證明標章,我們希望能多方攜手,在地瓜故鄉打造地瓜的安全生產基地。
未來,還希望能發揮產地優勢,持續扛著使命感衝刺水林的地瓜產業,希望將腳步跨至六級產業,吸引更多人認識地瓜故鄉、體驗食農教育,讓這場金黃色的甜蜜夢越做越大,「遍地黃金」的水林繼續閃耀光芒。